当前位置:主页 >>艾灸知识
在线咨询 400-8818-780

热门产品

“虚不受补”根在脾胃不调,这样做解决你的烦恼!

2022-05-30 18:05浏览数:483

  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虚”,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联想到“补”。不过,很多人常常陷入“越补越乱”的怪圈——比如,服用了补益类的膏方药膳,谁知非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

  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虚不受补”。那么,“虚不受补”是不是就不能补了呢?怎样才能补得进呢?

  01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虚”就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接受补给。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消化任务。

  因此,想要消化吸收补品补药的精华,并将之转化成人体需要的气血,就必须确保脾胃功能正常。否则,补进去的东西就会瘀积在体内,怎么补也是做“无用功”,有时还会出现腹痛、腹胀、上火等症状。

  而且,脾胃处于中焦,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都会受阻,各种不适症状都会随之出现。也就是说,虚不受补,根在脾胃不调。这也是中医开膏方前习惯于先开“开路方”的道理所在——为了运脾开胃,改善脾胃功能,为后续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条件。

  02

  为什么艾灸可以补?

  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故而,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补”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

  不过,落实到心、肝、脾、肺、肾五脏,又会进一步衍生,如心血虚、脾阳虚、肾阴虚等,所以进补绝不是单补气血阴阳就可以的。

  进补常见3种形式:药补、食补、灸补,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补虚扶正。但从效果来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灸补,尤其“虚不受补”的情况,艾灸可以说是比较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因如下:

  1、药物有适应范围、副作用、禁忌症,对适用人群有着严格筛选,一旦进补不当,极易犯虚实不分、阴阳不分、气血乱调的错误,引发身体乱象。

  举例说明:人参、阿胶均属性温的补气血药物,如果壮实之人服用了,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出血等症状;又如,生地、麦冬、鳖甲均属补阴药/食物,如果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用了,就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

  所以,我们都说:药补不如食补。

  2、那么,食补就一定好吗?未必。因为食物必须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偏偏虚不受补的人群几乎个个脾胃不调,在这道关卡很难通过考验。有些人过于依赖食补,也会损伤脾胃之气,导致出现胃脘痞满胀痛、嗳气泛腐、不思饮食等症状。

  3、反观灸补:一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二不像食物那样必须经由脾胃消化吸收;三能健脾和胃,起到中药中“开路方”的作用。故而,虚不受补的人要想进补,首先必须灸补调理脾胃,在灸补改善脾胃功能之后,再行食补或药补。

  艾灸改善脾胃功能,常灸以下穴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03

  艾灸,解决“虚”“堵”问题

  虚不受补,最易引发两种问题:一是虚(重伤脾胃——体弱,阴虚),二是堵(闭门留寇——积食、气郁、痰湿、瘀血)。

  艾灸“开路方”的作用,就体现在通补兼施上,无需借助任何药物,只要配穴得当,灸量到位,就能让身体自动补虚疏堵,彻底解决“虚”和“堵”的问题。

  1、虚(重伤脾胃)

  包括2个问题:体弱,阴虚。

  体弱,主要弱在两个地方——肾(肾虚)和脾(脾虚)。由于脾虚比肾虚更为常见,故而体弱之人很难通过后天补益先天。

  故而,体弱之人切忌蛮进大补之品,而应重在艾灸调脾,可以艾灸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

  阴虚,就是阴精匮乏致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身体有虚火。这种情况下切忌温补,因为在身体本就有虚火的情况下,温补好比给身体加柴,虚火会更旺。

  此时,可以艾灸滋阴,建议艾灸中下焦穴位,比如解溪、阴陵泉,一定要加灸涌泉、太冲引火下行。

  2、堵(闭门留寇)

  常见4个问题:积食、气郁、痰湿、瘀血,而每一个都适合用艾灸化解。

  积食,是“虚不受补”的最常见反应,常见症状如下:嘴里有酸臭味儿,时而便秘时而大便不成形,大便非常臭,不想吃饭,吃完肚子胀,舌苔厚。建议艾灸胃仓、中脘、四缝、足三里。

  气郁,应当责之肝,肝失疏泄,就会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就会肝火过旺。此时进补好比“火上浇油”,只要稍微用点儿补品就会“郁”火中烧——出现目赤、肋痛、腹胀等症状。建议艾灸四关、膻中、期门疏肝。

  痰湿,好比河道中的淤泥,只有先将淤泥清理出去,河道才能畅通。故而应当先“清”后“补”,重在祛痰。建议艾灸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等穴。

  瘀血,最应当心。因为,血中郁热,进补不慎,可能导致出血状况。如果出血点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等处,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问题倒还不大;但出血点在大血管,如肾脏、脑血管等处,出现尿血、脑出血等症状,问题就严重了。尤其“三高”人群或血管功能薄弱的人群,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最易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艾灸祛除瘀血,疏通血管,改善血液浓、黏、凝的状态,建议艾灸膈俞、血海、三阴交、复溜等穴。

  综上所述,进补的首要前提是确保脾胃能够吸收补品补药的精华,但这绝不是吃几副膏方药膳就能解决的,而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针对“虚”或“堵”的问题辨体施灸,否则,就是在白白浪费金钱和精力。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400-8818-780
0.1177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