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艾灸疗法
在线咨询 400-8818-780

热门产品

为什么艾灸了十多年没有效果 实践专家说出了真相

2020-07-20 11:00浏览数:3166

为什么艾灸了十多年没有效果 实践专家说出了真相

引文要旨:人生路上,很多失败都是因为没有坚持,有的坚持了还是失败,是因为没有选择对,有的坚持了也选择对了,还是失败,最终因细节没有处理好,还是失败,获得应有的健康也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些朋友为了获得健康,调理亚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选择艾灸之法,但有的朋友艾灸了十几年、几年没有灸出效果,原因在哪?

7cfbc7af848c0029f43287122feee18.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实践证明在保健、调治过程中结合饮食调节、规律生活、修整心态、积极锻炼等方式效果会明显提高。小编我从事健康养生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天和大家细聊艾灸,此篇文章比较长,请您在休息时把心静下来慢慢品味,鉴于我对祖国文化的系统理解及个人经验累积编写整理这篇文章分享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希望能提高喜欢艾灸者、艾灸行业人员的专业度,服务好自己也服务好他人;

二、提高大众对艾灸的认识,使其能积极的参加到全民大健康的活动中来;

三、希望通过文章内容改变那些对祖国文化有偏见或反对祖国文化的学者的观念,使其改变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看法;

四、发扬传承祖国文化之艾灸精髓,希望祖国文化延续下去;

灸法针法的起源及来由

西方医学进入中国是在1840年左右,在这之前都是以祖国医学(含民族医学)为主,灸法防治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诸多祖国技法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灸”一个久与火组成,因此灸法是在人类火文明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因火的取暖散寒和因皮肤被火枝灼伤,同时祛除了某种疾病或缓解了某种症状,这样经过了几千年的经验累积,代代相传,反复总结验证,最终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治病疗法,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左转》,公元前581年。针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就被人们掌握了,当时主要以动物的骨骼、牙齿、石头(砭石)进过打磨后作为针刺按摩穴位所用,灸法比针法的发明要早很多,针与灸都是作用于经络、穴位、特定位置,可以分用,也可以合用,由于习惯统称为针灸。

 

d53e6ecc54b84f1ee05444cb1d5ee32.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艾灸的基本定义

艾灸是祖国针灸疗法中的灸法,艾灸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临床上灸法和针法并用,同时结合中药外用内服、刮痧、拔罐等祖国医技,增强其效果。

目前市场上的艾灸方法有哪些

当代人们注重健康,健康市场越来越大,这艾灸保健、调治之法在古人的经验和基础上得到改变(不敢说提高),目前市场上的灸法有那些?如下:热敏灸、悬灸、火龙灸(用铜制工具,内置点燃艾绒或艾柱,施灸)、八卦灸(用砭石做的新型灸具)、长蛇灸(背部灸或督灸)、直接灸(发泡灸)、灸棒灸、盒子灸(艾灸盒+艾绒艾柱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隔泡萝卜灸、肚脐填药灸(这种灸法治疗作用比较实在)、电子艾灸(电用仪器+艾绒)、实按灸(用药艾条,用多层纱布放在穴位上,隔纱布按压在穴位上)、太乙灸和雷火灸(内有药物和艾)、黄蜡灸、硫磺灸(也可加在艾绒里)、艾贴灸(最近流行的)、新铺灸等,小编认为所有灸法都是大同小异,原理差不多,主要是根据病情、症状、生理特点、季节气候、地理位置、个人喜好等选择不同的灸法和灸具。

 

35c206caafd8f6ba424256ac7a0cef5.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艾灸的调治作用有那些

艾灸疗法是祖国文化的精粹,艾灸没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消失,自然有其长存之道(为什么自然法则没有淘汰掉艾灸疗法),一般人看到艾灸,认为不就是“烤火”吗?看到艾灸说是“烤火”说明还是文化人了,有的人说这就是神经病麻,这样做能保健治病?我们要明白艾灸是作用于经络穴位或生物全息或特定区域,通过症状、体质辨证,开出调理方案或常灸十大保健穴的一种天然少副作用的保健、调治方法。到底艾灸的调治作用有那些?

第一:局部刺激,我们人体局部接受灸火时,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第二:经络调节,艾灸疗法离不开祖国医学的经络腧穴,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经络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肌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五环无端、周而复始、气血流通的自愈系统、修复系统、信息通道等。因此艾灸作用于经络可以激活经络的以上诸多经络功能,调节脏腑组织的整体平和;

第三:艾灸疗法的调治作用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对人体起到免疫力调节、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美容护肤、综合调治等作用,小编认为艾灸疗法有以上作用不假,但需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态(体质)、居住环境等具体辩证施灸,故在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f95899b3aa07f73b98cb0d2a6aacc63.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艾灸者应该具备怎样心态

做生意要讲诚信,做艾灸必要有坚持与信任的态度,当我们决心通过艾灸改善疾病或养生防病就应该信任艾灸这种方式是有效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加深对祖国艾灸疗法的认识,进而更加准确有效的驾驭艾灸技术,这是艾灸行业人员和艾灸爱好者都应该具备的心态。

为什么艾灸要用艾这种植物

首先我们要知道艾这种植物是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这是火草和炭火无法比拟的,据说艾在绕少时释放特定波段的红外线,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精气,促进经络畅通,活化细胞从而起到保健、调治疾病的作用。

艾灸必须要灸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疾病所成非一日之功。艾灸时,在一个穴位上灸透,灸不透产生的效果就不明显,一壶冷水要放在火上持续几分钟才沸腾,灸也得“沸腾”,能量才能通过皮肤组织,传导诸经直达病灶,敷衍了事即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材料,如出现皮肤的刺痛感,感觉像在烤肉说明能量根本没有进入体内,而是浮在皮肤表面,要感觉暖洋洋的,身体很舒适,还能感觉到经络的明显传导和穴位的跳动,的得气现象,这才是灸透了。

0f4f71d85f65d4acaeb54cdd78d2f3d.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怎么灵活把握艾灸的温度

在所有灸法当中,我比较喜欢悬灸,因为悬灸可以灵活的运用,能恰合的把控好距离,使温度得到控制,有利的提高治疗效果,如果烫就离远一点,不烫就近一点,可以使用:定、旋、啄能手法,手法的目的一是有效提高能量的导入,二是灵活把控温度,像艾灸盒、八卦灸等灸具,就得根据个体情况通过控制艾的数量和距离来控制热量,还是比较麻烦。

灸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效果比较好

不管是施灸者和受灸者,在艾灸时最好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环境,在艾灸时二者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不急躁、烦躁,心情舒畅,施灸者感知艾灸的能量(热量),根据受灸者的承受度调整手法,受灸者则应该全身放松,感觉自己像躺在水面上漂浮着的感觉,全身没有一点力的状态,此刻能量才能完美的进入病灶,此刻信息、能量、脏器是可以对话的,当受灸者进入状态时,能更好的感知热量、灸感、病气等。《清静经》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fac2809fae9c68f8e81121cd2d5cf2a.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艾灸多长时间比较适合

这个问题是灵活多变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一般以皮肤红润为度,在临床中我发现肿瘤、癌症、重大疾病的受灸者,持续灸很长时间都不见红,多灸几次就慢慢好转,看见红润。保健、调理、治病都是急不来的,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建议主穴控制在15分钟至20分钟之间,辅助穴位控制在10分钟至15分钟之间。灸的目的是使艾灸的这种方式与身体沟通,产生灸感是沟通的关键,没有灸感,灸得再久都没有意义。如果是风寒感冒,我会给病患灸大椎50分钟,也是常事。所以具体灸多长时间,还是因情况的变化而变。

灸法与艾灸工具的选择

对于艾灸工具,我们一般分直接或间接两种灸法,如果是初学者建议买艾灸盒、随身灸用,因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安全,方便,如果是熟手建议还是手拿艾条做悬灸,艾灸主要材料还是艾绒或艾绒做的艾条或艾柱,在选择材料上建议大家还是纯度高一点的、三年以上的陈艾,新艾有野性,且容易灼伤皮肤和挥发性油脂多,烟大等特性,而三年以上的陈艾,十年以上的更好,好的艾绒或艾条,灸感比较温和,能快速的进入体内,治疗效果要好一些。战国·邹·《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e05f05329e618dff91a22561282c764.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艾灸时和艾灸后的禁忌

年轻人好玩,一天就拿着手机,在做理疗的过程中也“节约时间”玩手机,在艾灸的过程中,建议放弃游戏、电影等一切分心的行为;艾灸时艾灸后都不应该抽烟、喝冷水、吃雪糕、吃水果、吹凉风等;不建议做艾灸后立刻洗澡或同房;不能在情绪不稳、酒后、大汗淋漓、空腹时做艾灸;孕妇和妇女经期艾灸需据情况而定,最好咨询专业人员;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无自制能力的人等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艾灸或禁灸;面部及露在外的皮肤、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或非特殊情况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施灸;做完艾灸休息一个小时在吃饭,不要立刻进食;艾灸治疗期间建议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同房、不要过量的运动等;我们应该在艾灸前了解受灸者的身体状况,如体质情况、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传染病等,这就需要在艾灸配穴前诊断清楚,这都是施灸者和受灸者必须要知道的常识。

艾灸后的反应及怎么样处理

艾灸后常会出现疾病加重反应、失眠或嗜睡、头晕眼花、上火、过敏、精神疾病等现象,这些现象通过坚持调理一段时间就会稳点下来,出现病情加重反应,主要是因为“气冲病灶”、正邪相搏、气血盛衰等现象使机体变化导致的,通过艾灸逐步累积正气、气血平和,邪气排除,慢慢就会恢复;一般灸后失眠是因为灸后精力充沛,阳亢所致,如果出现嗜睡,则可能是因为内脏的一些慢性疾病所致,不要着急,停灸一段时间看情况;如灸后上火,建议改为先刮痧在艾灸,改灸足上的穴位,腹部和躯干的穴位就不要灸了,同时补充维生素和水;如果出现艾灸后头昏眼花的现象,有可能是颈椎病和肥胖虚体引起的,艾灸时趴的时间不要过长,先调整体质和颈椎病;艾灸过敏者说明体质差,体内毒素多或病邪集聚,过敏后建议不要吃药,灸一段时间就会改善,同时保存大小便的畅通和排汗功能的正常,注意休息和水分补充,也可以食用一些维生素B和C含量高的食物;我们在艾灸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大哭、大闹的现象,这是因为长时间的精神压抑所致,发泄出来就好了。

艾灸应该取穴多少

我们不管是保健还是治疗取穴不宜过多,三至五个穴位就够了,可以根据病症列出需要艾灸的主穴、配穴、辅助穴位,在艾灸的过程中交替的使用穴位,不要重复使用一样的穴位,艾灸同一个穴位时间长了身体也会麻痹的。

d6a6d45a263e915b5a28a9a52c1e150.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艾灸有什么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任何一项技术运用不当都会有副作用,艾灸也是如此,艾灸副作用如下:

第一、在治疗中辩证错误,导致配穴不当,使其产生不良的身体反映,甚者加重病情,保健也要根据体质的阴阳寒热用穴,学会辩证用穴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第二、操作不当艾灰掉落皮肤,灼伤皮肤或起水泡,如遇此情况,挑破水泡涂抹菜油;

第三、开始施灸可能引起,皮肤潮红、灸泡、灸疮、 口渴、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第四、艾灸所产生的烟,短时间或少量的烟对人体是没有大影响的,如果大量艾烟吸入呼吸道,有可能影响肺、支气管的健康,这里建议尽量减少艾烟的吸入,虽然科学证实吸入艾烟没有直接的伤害,但长时间吸入艾烟,恐生意外;

艾灸不应该只“艾灸”

我们做艾灸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文化,在艾灸时施灸者和受灸者通过艾或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很多疾病或亚健康状态都是心情抑郁、生活习惯不合理、观念心态不正确等导致的,我们一定要交心、通心、养性,帮助受灸者解开心、性之结,如果心不通、性不正,既是经通也是徒劳一场。

a6b74edce3661d1ddde6051969edb89.jpg

图由:蕲善堂制作

记录灸法的一些古典籍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左传·成公十年》的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 “攻”即指灸法。

战国·邹·《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意为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脾胃学说创始者,金元四大家之一)

《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如果是一直写下文章篇幅太大,至此小结,祝:善灸者寿,知灸者福。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400-8818-780
0.1207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