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温,到底是烫的好还是温的好?为什么有的人感觉不到热?
2021-11-19 17:31浏览数:1112
最近总是有不少人会问,艾灸是烫的好,还是温的好,温度越高是不是效果越好?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灸温,到底是温的好,还是烫的好。
艾灸,是“灸”
不是“炙”
1. 艾灸不是烤肉,并非越烫越好
首先,我们来看“灸”这个字,“火”上面一个“久”,从文字角度来说,“灸”是形声字,“久”表示音,“火”表示意。
就是说,灸作为一种以火调病的方法,必须“久”“火”结合,只有时间和火力都到位,才能发挥作用。
关于时间,大家都能理解,那么火力呢,是不是越烫越好呢?
这就涉及到艾灸的原理了——艾灸讲究入穴,就是要将阳气的能量以及艾的药性顺着穴位进入身体里面,所以艾灸就是借助毛孔的打开、穴位的开阖、经络的疏通,把阳气及药性穿透进身体的一个过程。
说白了,艾灸重在阳气和药性的渗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才是关键。至于温度,它相当于一个负责打开毛孔的导体,主要起到“开穴”的作用。
2 .烫与不烫:因人而异,因穴而异
在施灸时,我们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样的温度,同样的穴位,有的人觉得很烫,有的人没感觉;
另一种是,同一个人,同样的温度,有的穴位觉得很烫,有的穴位没感觉。
这就说明:烫与不烫,因人而异,因穴而异。
1、从人体角度划分
①从年龄划分:热敏感度为:孩子>成年人>老年人;
②从性别划分:同等年龄段,女性比男性的热敏感度要高;
③从体质划分:
有些人群由于疾病原因(尤其是糖尿病人、脑出血病人、脑血栓病人),导致神经不敏感,就是说,明明温度已经很高了,但他还是感觉不到热,这种情况下,皮肤就很容易被灼伤,给他们艾灸时,一定要注意对温度的把控;
寒性体质和气血亏虚者,热敏感度相对较低,因为虚寒严重,体内寒气就会与热量相抵消,相对来说,不太容易感觉到热,此时应该加大灸量,即增加单穴艾灸时间和频率。
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艾灸的“热量黑洞”现象。
这种现象常见于体质特别虚寒的人,这些人在灸到某些特别适合的穴位时,就会表现出对热量的强烈吞噬性,明明温度已经很高了,但他们就是不觉得烫。
这种情况下,只要多灸几次,他们对热量的无限吞噬状态就会逐渐减少,身体状况也会逐渐好转。
2、从穴位角度划分
首先,不同部位的穴位划分:穴位不同,热敏感度本身就有不同,这是天生的,跟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
其次,相同部位的穴位划分:如果艾灸一片区域,其中一个穴位比其他穴位明显感觉到烫,往往说明此处经络瘀堵严重,致使热量无法渗透下去,也就是说,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此时应该多用手揉,疏通经络)。
3 .艾灸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
在研究论文《不同热灸温度和面积刺激对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中,专家们得出结论:艾灸面积与温度一定时,可以产生调理效果,但并非面积越大、灸温越高越好。
比如,当灸温为40℃、42℃时,不管灸多大面积也不产生效应,而当温度在44℃-52℃之间,SRD神经元总能被激活。而人类对于热刺激诱发的痛阈(指引起疼痛的刺激量)在45℃左右,考虑到散热及个体等因素,可以比这个温度稍高一些。
也就是说,既能发挥作用,又不引起疼痛, 是艾灸最适宜的温度。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原因上文已经说了——个体及穴位的热敏感度不同。